五月份来到南京市江宁区某个中学,开始一个月的实习生活。

每天早上六点半的闹钟,七点十八分的公交,七点四十八分到学校,下午六点下班。如果只看表面,这重复而枯燥的生活,久了确实容易产生职业倦怠,但好在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。这群比我更加朝气蓬勃的孩子,还带着一些稚嫩,在慢慢地孕育着独立的人格,未来可期,让我有了些盼望。

我的指导老师理论功底颇为深厚,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跟随其后我受益匪浅,在教师技能、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收获颇多。他多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,渗透数学思想方法,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,有些建构主义的意思,其数学课堂上常渗透人文精神。

除了在初一正常的实习活动,还分配到另外一个任务——给初三“学困生”补差,“学困生”的标准为120分的卷子考40分以下。我带的班为全年级学困生人数最多的班级,达12人,两个星期的补差后,经过二模考试的检验,人数降至8人,补差效果“稍见成效”。为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进步,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功,领导与老师盛情挽留,邀我在5月31日实习结束后继续去学校补差,盛情难却,遂应。

身临教学一线实习,对这些年来的教育越感困惑,为什么现在的学校教育被迫抛弃“惩戒”?教师不敢惩戒学生?